屁股痛到跛腳 原來是梨狀肌症候群!

發佈日期:107/01/16

    42歲的王小姐在某日睡起後發現臀部深處異常疼痛,嚴重時會沿著大腿後方痛至小腿,甚至影響到走路,急忙來復健科求診,在經過醫師仔細檢查評估,排除椎間盤突出、脊椎神經壓迫、薦髂關節病變等其他可能原因後,再加上超音波導引診斷性注射確診為『梨狀肌症候群』,又稱為『假性坐骨神經痛』。在對症下藥及積極復健後,王小姐的疼痛在短時間內即改善近九成。

    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,負責協助髖關節的旋轉活動;而坐骨神經自腰椎發出後經過臀部時正好通過梨狀肌下方,少部分人會有變異,其坐骨神經會穿入梨狀肌肌肉層內或被梨狀肌分為上下兩束,因此當梨狀肌發炎腫脹、過度使用而抽筋變得緊繃、或是受到外傷,就容易壓迫到坐骨神經,產生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。

    其症狀表現和腰薦椎病變造成坐骨神經痛相似,因此需要配合相關理學檢查及影像來一一釐清問題所在。若懷疑梨狀肌症候群,更可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物精準注射至梨狀肌,可有效協助診斷並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    此症候群好發在長時間久坐或蹲坐、椅子過硬、習慣性翹腳、站姿不良、過度的跑跳或髖關節扭轉後的運動傷害、有過臀部挫傷拉傷的病患,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女性好發機率較高。

    治療的目的在減緩梨狀肌的發炎緊繃,並解除神經受到的壓迫。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。急性期應適度休息,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降低不適感。必要時可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,將藥物(局部類固醇注射或高濃度葡萄糖水)精準注射於受傷的梨狀肌以達消炎或刺激修復的效果,既安全且有效。復健期可透過物理治療儀器進行深層熱療,並應進行適當運動治療,包括梨狀肌及臀肌群的伸展牽拉治療、核心肌群訓練、改善薦髂關節活動度等,以強化骨盆與臀肌的穩定性與耐力。

    最後要提醒民眾,長時間久坐需定時起身活動,避免翹腳,座椅及床墊應選擇軟硬適中以免因肌肉不當施力而受傷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雙和復健醫學部 陳臆文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