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新「膝」望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

發佈日期:112/04/27

再生新「膝」望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文◎骨科 翁佩韋醫師

  33歲的楊先生,職業級的攀岩教練,以往在從事這類高強度運動時,膝關節難免承受些反覆傷害。但就在一次滑雪活動時,右膝受到一個高速扭力的衝擊後,出現了右膝疼痛跛行,反覆積液、腫脹,症狀超過半年,試遍復健及藥物治療,仍無明顯改善,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,更別說要從事他熱愛的運動及教練工作了。34歲的陳先生,在一次的車禍受傷後,開始出現左膝上下樓梯時痠軟無力、走個500公尺就感覺左膝關節腫脹疼痛,無法繼續行動。試過各式治療,甚至已動過兩次膝關節鏡手術,症狀仍舊不見明顯改善。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診療後,上述兩位的膝關節發現了局部軟骨剝離,或說是局部軟骨缺損的傷害 !

 

剝離性骨軟骨炎(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, OCD)/局部軟骨缺損

  雙和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表示,楊、陳先生罹患的都屬剝離性骨軟骨炎(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, OCD),因軟骨下層的硬骨缺血或血流供應有問題,造成硬骨壞死,進而影響到上方的軟骨,造成關節反覆發炎、積水。若以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比喻,軟骨就像是馬路上層鋪的柏油路,而硬骨是下面的地基,當地基被淘空,柏油路就會隨著塌陷。

  進一步補充說明,OCD於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較常見,而此族群不管是硬骨或軟骨的自我修復功能都相對較好,通常經過休息,將活動量降載後就有高機率可自癒。但如果是成年患者,就要依據受損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,當軟骨尚未剝離,可考慮用保守治療;但若已發生軟骨破裂、萎縮或缺損,就建議以手術治療。

 

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 傷口小、復原快、長的好 

  傳統手術方式,是先清除受傷處,破碎與剝落的表面軟骨後,再於軟骨缺損處的硬骨表面進行鑽孔術(drilling),針對小範圍缺損,可讓骨髓腔內骨髓幹細胞分化,進而長出一些纖維軟骨,但因鑽孔術生成的纖維軟骨使用年限較短,患者若在術後持續較高強度的運動,過幾年仍然可能會有磨損。翁佩韋主任指出,近來新問世的「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」,協助改善過往手術困境。而新術式在恢復運動的耐久度相對較好,且傷口不大,復原較快速,開完刀約三天後就可以下床走路,但翁佩韋主任強調,恢復速度還是要根據患者個人情形而定。

 

再生新「膝」望 及時治療防惡化 

  楊教練的右膝,在經過“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”後,配合術後自我的積極復健、訓練,加上其原有的運動員體質,在術後九個月,就以不到100分鐘的時間完成半馬比賽 ! 而陳先生則是在接受第三次膝關節鏡下,並搭配“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”術後一年,已可以從事慢跑、輕鬆打羽球等中、低強度的運動。

 

雙和「細胞治療中心」啟動

  身為資深骨科專科醫師的陳志華副院長也補充,除了“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術”的新技術外,雙和「細胞治療中心」也引進了「自體軟骨細胞」移植的技術。上述所提的新式的軟骨再生技術,將可讓患者重拾「膝」望,減少膝關節問題,享受美好人生。

 

運動安全、安全運動

  為了從源頭避免關節傷害,翁佩韋主任提醒,民眾要注意「運動安全、安全運動」。雖然軟骨剝離,或局部軟骨缺損的確切成因尚不明,但目前醫界普遍認為,重複性的微小創傷包含撞到、拐傷,皆容易造成關節壓力並導致後遺症。如民眾關節不適,應儘量避免延誤就醫,即時尋求專業骨科醫師協助,也能對治療後的修復產生正面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