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通常發生在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的身上,最理想的情況是在腫瘤2公分以前被診斷出,治療效果較好。
長期的高血清病毒量及活躍的病毒感染,是肝癌危險因子,因臨床症狀不明顯,早期診斷不易,很多病人錯過良好的治療時機,腫瘤愈大、血管侵犯、肝功能不好、淋巴腺轉移,都影響預後。
肝臟神經叢分布稀少,肝腫瘤症狀不明顯,通常必須大於8到10公分以上,病人才會有感覺,部分病人覺得上腹痛,體重下降,腹脹或摸到肚子硬塊,出現這些症狀時,腫瘤都已經很大。其他症狀包括黃疸、腹水、發燒、肝昏迷、食道靜脈曲張出血、腹瀉、骨頭轉移及腫瘤破裂造成休克等,最好發的轉移部位依序為肺臟、腹腔淋巴腺、骨頭、腎上腺以及大腦。
建議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慢性肝病病患,每6個月定期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血法胎兒球蛋白(AFP),定期篩檢是早期診斷肝癌的不二法門。
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病患,若發現肝臟腫瘤合併AFP偏高,肝癌診斷幾乎可以確定,但1公分以下腫瘤是肉眼及機器盲點,四分之一肝癌病患的AFP沒有偏高現象。
B、C肝患者除了追蹤,也要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及干擾素治療,預防肝癌。BC肝硬化病患肝臟出現腫瘤,必須提高警覺,必要時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及肝腫瘤切片,進一步確認。手術射頻燒灼術、化療栓塞法、經皮肝腫瘤酒精注射及肝移植等,是常見有效治療方式。
 
B、C肝病患以下不宜:
	
		
			| 
			 ●酗酒 
			 | 
			
			 ●少吃魚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抽菸 
			 | 
			
			 ●攝取過量飽合脂肪食物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體重過重 
			 | 
			
			 ●脂肪肝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喝被汙染的水 
			 | 
			
			 ●得到第二種病毒性肝炎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咀嚼檳榔 
			 | 
			
			 ●服用成分不明藥物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常吃紅肉 
			 | 
			
			 ●攝取被黃麴毒素汙染的穀類及豆類 
			 | 
		
		
			| 
			 ●得到糖尿病 
			 | 
			
			 ●含維生素E及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攝取不足 
			 |